2024.01.08 . 林于蘅/台北報導
首批碳交易去年12月22日啟動,碳交所3月將再推第二批商品上架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碳交所表示,去年底碳交易平台開放後,迄今陸續接收到其他業者遞件申請開戶,但辦理流程相當繁瑣,目前都還在陸續審查中,評估第一波的商品存貨量可以撐到農曆年過後。
據了解,第二批商品碳交所預計3月上架,雖尚未正式啟動篩選,但方向上將納入自然碳匯,如植樹造林等碳權商品,並引進Verra等其他額度核發機構的碳權,讓企業有更多元商品選擇。
碳交所表示,短期內上架商品不衝量,但要增加產品的多元性,選擇有品質的產品,追求更有效率的減碳。第二批最終引進商品前,仍會再與環境部討論。
台灣首批碳交易,以金融業為領頭羊,碳交所主管說,其實金融業不單只是為符合倡議承諾,本身買碳權需求也相當可觀,他們在投融資的企業所產生的碳,以及發信用卡的消費者碳足跡等,業務內容都需要加總起來計算,累積起來的量相當龐大,且均屬於無法自行減碳的範疇,因此,要透過買碳權來達到碳中和。
不過,該名主管坦言,製造業購碳潛在需求更龐大,由於2025年碳費才開始繳納,除非要做碳中和產品,否則現階段廠商還沒有馬上買碳權的急迫需求,因此目前主要仍以指標企業參與為主,但其他製造業者今年需求會逐步發酵。至於中小企業,因為離減碳暴風圈還很遠,腳步較緩。
另外,台灣碳交所不賺差價,平台的交易價格其實相當具有競爭力,碳權商品都是直接跟開發商或大的供應商進貨。但這也使得碳交所在找尋賣家的過程相對辛苦,原因除了賣方本身自己擁有的碳權可另作他用,因而惜售外,賣家也會考量在其他平台通路可以賣到更好的價格,而採取階段式上架。
台灣碳交易情形
去年45家首購企業代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