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03.08 . 戴瑞瑤/台北報導
壽險業高達10多兆元的國外投資,去年光傳統避險工具成本就高達3,600億元,只為每月維持帳面獲利平穩、不要隨匯率大起大落,但避險成本一去不回,已成為近年獲利最大包袱。據透露,壽險公會擬研議降低避險成本方案,目前先由大型壽險公司內部研議出可行方案,初步可能方向有二。
一是目前壽險業逾20兆元債券,放在攤銷後成本(AC)項下,以成本列帳,現行是持有期間還是要計算匯兌損益,但若改為持有期間可不避險,到期或實現資本利得時,再計算匯兌損益,就可省下大量避險工具費用,留在帳上強化資本,此建議包含之前新光人壽內部都有研議過。
但此方案牽涉到會計制度的變更,除非金管會願意更改保險業會計制度,否則將難以達成,且2026年接軌後資產會重分類,到時債券放在AC部位會下降,大部分會移到OCI,是否還具有降低避險成本的成效,還有待研議。
二是拉高外匯準備金可沖抵比率,也就是如果可以再借「一桶金」到外匯準備金,例如從死利差互抵特別準備金先借用,若發生匯損時可以100%沖抵,就能讓壽險業少避一點,若有匯兌利益時,也可增加提存或將省下的費用做提存。
金管會主委黃天牧4日已釋出開放態度表示,壽險業避險成本,除利率外還有匯率問題,現在看壽險業者是否還有其他想法,可以來跟金管會討論。預估三大壽險巨頭會先討論出方案,拼下周於壽險公會討論,再將建言正式送交金管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