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2025.03.09 . 魏喬怡/台北報導

    打造退休保障 迷思大剖析

    壽險業者指出,打造退休保障時許多人常會陷入「重儲蓄輕保障、有買就好、買了就不管」等迷思。圖/freepik

     國人雖然很愛買保險,但不少人未能真正了解自己需求,讓保障漏洞百出,無法達到轉移人生風險的效果。壽險業者指出,打造退休保障時許多人常會陷入「重儲蓄輕保障、有買就好、買了就不管」等迷思。

     新光人壽認為,保險的本質是以保障為根本,但不少人偏愛儲蓄險,忽略保障的重要性,等到真正要用的時候,才發現買的保單派不上用場。還有很多人認為有買就好,不在意保障額度是否足夠。根據壽險公會分析,壽險業2022年平均每人死亡給付金額不到60萬元,2022年台灣平均每戶家庭消費支出超過83萬元,理賠金還不足以因應家庭一年的開銷。

     隨著時代變遷,保障卻不動如山,將不合時宜。舉例來說,醫療技術的步,不少癌症治療已改採門診方式,或是標靶、重粒子、免疫細胞等先進療法,也因此,過去購買的僅限於住院的癌症險,或是理賠範圍未納入最新療法的險種恐不敷使用,有可能造成保障缺口。

     台新人壽點出三迷思,一是過份樂觀,認為透過子女扶養或社會安全網(退休制度)即可滿足退休生活所需,實際上退休後要面臨的風險包括長壽風險、健康風險與長照風險;二是低估長壽風險,平均餘命有逐年增加之趨勢,若僅以目前的平均餘命來規劃退休生活所需,可能造成退休金不夠用的風險;三是以為退休是很久以後的事,一般常會認為快要退休再來再規劃而延後開始評估與準備,可能導致之後須投入較多成本及加速累積退休所需金額的壓力。

     富邦人壽表示,越早展開退休規劃,時間複利效果能讓資產成長的空間更大;此外,隨著年齡的增長,不健康風險也會增加,投保健康險的保費可能會提高,甚至面臨無法投保的狀況。

     也有人認為,退休只要依靠政府的退休金就足夠,但其實不夠,建議民眾可以投保商業保險,如年金險或還本險,來補足未來可能的財務缺口。

     醫療與長照費用不需要額外準備也是常見的迷思。富邦人壽建議,若未來的醫療與長照費用僅仰賴多年累積的退休金,恐難以應對突發及大額的醫療支出,建議民眾可善用保險轉嫁風險,提前準備醫療與長照保障帳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