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2024.02.26 . 文■于國欽

    實質薪資又負成長了

     近年物價確實漲得厲害一些,但放在1990年代,或與主要國家比一比,通膨都不該是實質薪資下滑的主因。

    圖╱本報資料照片

    最近,國人的心情不太好,因為去年實質總薪資出現七年來首次負成長,且減幅創了近11年最高。何以如此?多數報導都說這是通膨害的,是通膨把加薪給吃掉了。

    要研究這個問題,首先要了解何謂實質薪資,實質薪資和薪資有什麼不一樣?簡而言之,老板發給我們的薪水如果是4萬元,這就是薪資,教科書也稱此為「名目薪資」,當今年物價漲了5%,你手上的4萬元只相當於去年的3.8萬元,這個3.8萬元就是「實質薪資」,實質薪資負成長也就是「錢變薄了」的意思。

    實質薪資=民眾真實感受

    實質薪資意在衡量購買力,當1974年總薪資成長36%,按理說大家應該很快樂,但那一年物價漲幅超過40%,口袋的鈔票(名目薪資)雖增加了不少,但能買到的東西反而不及前一年(實質薪資),換言之,鈔票再多,如果物價漲得厲害,這些鈔票只是幻影,實質薪資才能衡量出民眾真實的感受。

    那麼,去年台灣實質薪資下滑的原因是通膨嗎?想想去年蛋價、菜價、外食費、房租無一不漲,所以害我們薪資負成長的是通膨,對嗎?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,沒錯,去年台灣物價是漲得比較多一些,然而通膨率也只有2.5%,放在1990年代這只算是低通膨,稱不上是嚴重的通膨。

     1990年代台灣通膨率十年裡有三年超過4%,還有三年超過3%,相較之下,去年通膨率實在不算高,不該成為實質薪資下滑的理由,再者,去年美國通膨率4.1%,歐元區5.4%,韓國3.6%、新加坡4.8%,我們物價漲幅也比他們輕了許多,由此可知,實質薪資下滑最大的原因不在於通膨,而在於薪資本身成長得太慢。

    真的不是通膨嗎?我們再比一下近五年各國物價漲勢,看看我們通膨壓力是否比人家大,結果發現2018~2023五年之間,美國漲了21.3%,歐元區也漲了18.9%,韓國漲12.6%,我們只漲了7.9%,因此不論是一年或五年,我們的通膨壓力都比人家小很多。

     可以這麼說,我們近年物價確實漲得厲害一些,但放在1990年代,或與主要國家比一比,通膨都不該是實質薪資下滑的主因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想想,如果我們這樣的通膨都可以稱為「通膨巨獸」,那麼美、歐的通膨豈不成了「通膨恐龍」。

    薪資成長動能太弱

    那麼,薪資(名目薪資)成長這麼慢的原因又是什麼?我們可以從GDP的分配面來看,1990年代仍有50%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,所謂受僱人員報酬包括薪資、非薪資報酬,然而2022年已降至43.8%,這說明經濟成長的果實,一般上班族所能分享的比率愈來愈低,如此薪資自然成長緩慢,只要物價有點風吹草動,實質薪資就負成長了,罪不在通膨而在薪資成長動能太弱。

    多數人的薪資為何成長這麼慢?這又和資本經濟,產業發展有關了,這些年台灣最賺錢的電子零組件業新增就業機會有限,而薪資較低的內需服務業反而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,多數人之所以低薪,長期以來政府的產業政策、經建計畫的傾斜該負最大的責任。

    小檔案■2023年每月實質總薪資53,189元,年減1.04%,為近七年首度負成長,2001~2010年這十年裡有5年負成長,隨後十年(2011~2020)也有3年負成長,總計最近23年裡有9年負成長,頻率如此之高,並非通膨特別厲害,而是薪資成長過於緩慢。

    小檔案■2018~2023五年之間,國內工業及服務業受僱人數增加30.1萬人,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僅增1.8萬人,服務業大增28.1萬人,其中教育業(不含小學以上各級公私立學校,補習班居多)增7.6萬人,支援服務業增1.2萬人,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也增2.2萬人。

    近五年主要國家通膨率